——读余华小说《活着》有感
第一次读《活着》是在高三时,那时只看了一部分,并未全部看完,因为书中人物的故事让我压抑地透不过气来,觉得作者太过残忍,为什么要让主人翁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一死去,却惟独剩下自己孤独地活在世上,太过残酷的故事情节,让自己在高考倒计时的日子里,心情亦变得十分沮丧。
再次相遇《活着》,是因为单位的“五·四”青年节赠书交流活动,随意的抽到这本书,也许是我与它的缘份。耐下心来读它,才发觉这本书给读者讲述的并只是一个个残忍的故事,而是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,织就的一幅人性的挂毯。在这幅挂毯上,作者余华让我们看到在残忍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背景下,主人翁生活的勇气令人惊讶。让我们活在当下的人们,对生命存在有了更多的反思,活着就是一种勇气,是对社会不公、命运不济的抗争。
《活着》讲述了主人翁福贵的一生。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,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,在跨越抗日战争、内战、饥荒、大跃进、文革……的年代里,他死里逃生,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。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——老母病死、幼子因抽血猝死、妻子得病先他而去、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、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,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,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,活活噎死。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,终于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。作者余华在这本小说中,给予主人翁的幸福时光和片段少之又少,在每次的悲剧之后,我都有一个个期待,希望看到一个反转,一个让主人翁福贵走向幸福的反转,但作者没有,他只是在讲述福贵与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,现实是什么样,他的讲述就是什么样,没有半点偏差。
每每看到福贵身边亲人一一死去,我的心就一次次地为他纠葛和担忧,这次的亲人的离去,会不会让他最终倒下?而福贵却以笑的方式哭,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,他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,没有大悲大恸,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事情,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。在我每次认为他要被打倒的时候,他却一次次坚强地站起来,是什么支撑了他?这样的苦难与磨砺又有几个人能够经受得了呢?
《活着》就是一本有生命的书,写的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,是对世界乐观的态度。活着,执著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,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。当富贵的父母、儿子、女儿、妻子、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,他还活着!但他的活着比死更难,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!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伟大的,他战胜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、发生和没有发生的意外。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,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!
活着,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、每一件事,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,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。在艰难中活着,在活着中享受艰难!作者余华也说 “活着,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,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,也不是来自于进攻,而是忍受,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,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、无聊和平庸。”
所以,活着就是一种勇气,活着就需要你承受,承担责任,忍受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。好好活着,做一个敢承担的人,扮演好在社会、家庭中的各种角色,我想这也是生命的力量吧。
作者:蒋姗姗